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广大群众拥有“专属家庭医生”,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举措。2015年,我县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启了“健康宝应”建设的新征程。
一、我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现况
我县从2015年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以来,全县14个镇(区)医疗机构和226个村(社区)医疗机构全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今年依托泛水、射阳湖、柳堡、曹甸四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分别和扬大附院(市人医)等三级医院结对帮扶,形成市级医联体,其他10个卫生院与县人医、中医院、妇保院等结成县域内医联体。由市、县医院医联体专科医师、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与居民家庭签订协议,共同签约履约。
全县1302名医务人员组建107个家庭医生团队,累计签约22.89万人,总签约率31.33%,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62.3%,其中:重点人群签约11.08万人,重点人群个性化签约人数5.83万人。免费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签约2.07万人,实现全覆盖;残疾人签约1995人,严重精神障碍者签约1202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870人。为签约人群提供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服务等,采取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方式,累计上门健康管理30余万人次。
在做好家庭签约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优先就诊、预约专家、优先安排住院等政策,引导签约居民首诊在基层,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建立起社区首诊、双向转诊联动的机制,基层首诊率达80%,让全县人民就医更方便、看病更节省,同时也减少和避免患者因盲目就医而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的现象。
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仅卫计部门在倡导和主推,人社、财政、民政等部门未参与,也未纳入属地管理,村、居委会配合度不高,居民缺乏依从性,工作推动难度大,成效难以凸显。
二是配套政策尚未完善。缺乏引导居民合理就医的政策。目前,各级医院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没有完全拉开差距,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列为医保定点机构,家庭医生开展的部分服务项目没有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不足以吸引社区居民优先考虑在基层就诊。签约服务补偿制度未落实。国务院医改办文件规定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共同分担,目前我县签约服务费用中医保基金支付还未落实,主要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个人分担。
三是信息化水平不高。2012年,我县启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建设,2014年启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由于受经费限制,规划标准较低,距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标准相差较远,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医疗信息不能共享,签约服务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个性化健康服务指导,是广大群众少得病、能看病、看好病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全民小康的基本保证。为力争2020年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现就我县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主导,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组织保障。一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县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明确部门相应职责,统筹协调推进。二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中的重点人群,如老年人、孕产妇和儿童、残疾人、精神病人,是多个部门的服务对象。要建立县卫计、人社、财政、民政、残联等多部门协作机制,整合行政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县广电总台、新闻信息中心要通过设立公益宣传栏目,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引导居民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理念,提高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和信任度。三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充分发挥镇和村(社区)作用,建立起“社区组织、卫生实施”和“统筹城乡、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将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纳入镇村年终目标管理和考核。组建“村组干部”或“社区志愿者”队伍,形成“网格化”效应,为居民签约做好宣传、发动、桥梁和纽带作用。
2、加大投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经费保障。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国务院医改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建议由县财政全额承担建档立卡低收入人群签约服务费用,预防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同时创新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项基金”,由卫计部门制定考核方案,根据签约数量和服务质量等,对家庭医生进行考核奖励。另一方面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建议县政府安排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信息平台,有效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
3、政策引导,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县人社部门在现有医保报销政策的基础上,合理拉开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同时将城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城乡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对签约服务转诊患者减免“报销起付线”费用,引导居民树立“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理念,落实首诊在基层、逐级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4、充实队伍,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人力保障。一是制定全科医生建设规划。全科医生是治病防病的“多面手”,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我县临床医学人才匮乏,而具备全科医师和专业公共卫生医师资格的更加缺少。要制定包括全科医生招聘、培养、考核、管理、使用等内容的具体规划,建立全科医生引进绿色通道,鼓励现有基层医生参加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学习以及继续教育等,提升相应资格和能力,不断充实家庭医生队伍。二是落实多点执业制度。动员公立医院在岗及退休的临床医生,实施多点执业,加入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给予一定的报酬,调动家庭医生的工作积极性,缓解全科医生人才的供需矛盾,吸引更多居民签约。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