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宝应县政协欢迎您!                 宝应县委宝应县人大宝应县政府宝应县政协  
        • 1
        • 2
        您当前位置:首页/ 调查研究/

        站内搜索:

        走好“十三五”宝应工匠之路 创响新时代宝应制造品牌

         

        作者:社会福利与保障组              发布时间:2018-02-20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理念。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精致专一,即“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制造新一轮的崛起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至2016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近9000个(含个体工业户6700多个),从业人员近2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5%。全县初步形成输变电装备及新能源发电、机械装备及汽车汽配、轻纺化建、电子信息及文化、食品及有机食品等五个重点产业,共有406家规模以上企业。相继获批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教玩具之乡、中国羽绒名镇、江苏省输变电装备产业制造基地、江苏省泵阀管件产业制造基地等称号。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发展我县制造业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打造一支素养够高、水平过硬的“宝应工匠”队伍。

        一、我县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我县目前共有128个工种102639人取得职业技能资格,其中高级技师65人,技师1654人,高级工7946人,中级工26370人,初级工66604人。这些人才分布在全县各个产业、各个领域,为促进我县产业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

        二、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照新形势下人难招、才难留的现实困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1、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我县技能人才队伍数量偏少,层次偏低,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数量缺口较大。以我县电缆电线业为例,电缆电线制造工高技能人才数量仅为541人,其中高级工431人,技师105人,高级技师5人,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受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等因素影响,产业工人对培训普遍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没有真正认识到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能力和实现稳定就业的保证,缺乏“我要培训”意识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对培训的效用认识不足,要求参加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企业对人才工作重视不足。部分企业存在“差不多、过得去”思想,满足于产品合格这一最低标准,认为进一步开展技能培训影响公司整体生产计划,对在岗员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尤其是脱产培训积极性不高。同时员工流动性大也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较大精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

        3、人才引进使用的社会氛围不优。全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喜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对具体从事一线操作的技能人才有所忽视,在奖励荣誉上、个人发展上倾斜不大,技能人才收入偏低,导致技能人才自信不足,定位缺失,未能有效树立对“工匠精神”的追求。

        4、政府对技能培训方面投入力度不大。目前我县用于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资金每年仅300余万元,且仅作为培训补助进行资助,对积极参加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的员工和企业在奖励和引导上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开展培训的机构和企业只能看米下锅,按照补助金额来制定培训科目和时长,难以进行“高精尖缺”技能工种的培训科目。

        5、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渠道不多。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较为稀缺,目前仅有10家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我县各类职业能力培训机构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特别是培训资金的制约,无法开展高技术、高层次的职业能力培训,培训基本上以操作简单、易学易懂的工种为主。以苏美达公司为例,该公司重力铸造、低压铸造因无专业培训渠道,只能自行开展经验型的师带徒培训,难以达到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效果。

        三、关于加快全县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在推动富民增收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通过评选奖励优秀高技能人才,促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局面。深入宣传能工巧匠、技能大师、企业首席技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传承、创新创业中的优秀事迹和突出贡献,进一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紧人才培训提升,支持产业持续发展。一是坚持多头多路。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参与兴办各类技工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社会团体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培训机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建立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各个等级课程衔接、能力递进、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依法建立现代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保证在线、在岗职工每年有一次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鼓励企业将参加培训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职工的薪酬分配体系。推动企业加大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力度,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得低于60%。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由政府予以补贴。三是探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我县支柱产业、重点企业,依托我县各产业协会,探索建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体现公益的高技能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建设标准应适应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参照省高技能专项公共实训基地规定标准制定,并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将基地技术成果和技术方法转化为职业培训和人才评价标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3、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提供有力保障。统筹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整合力度,逐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支出在就业补助资金中的比重。建议在人才工作经费中单列技能人才工作经费,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评选、职业技能等级晋级、海内外进修培训、教材开发、竞赛、考核和奖励等,重点用于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具有文化传承作用、独具宝应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加快健全奖励机制,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建立规范有效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每年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和培养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深入开展企业首席技师、“能工巧匠”、“宝应工匠”评选,专项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议政府加大对技能人才的荣誉表彰,鼓励企业在制定薪酬结构时,充分考虑技能劳动者的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等因素,着力指导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制度。推动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同等享受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资福利待遇,引导企业按照技能等级合理确定技能人才薪酬水平。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