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全力推动各园区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和综合竞争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了“推动县开发区‘二次创业’,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任务和“大力推进‘一区多园’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今年8月以来,县政协调研组紧紧围绕“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协商议题,先后组织了经济开发区、重点企业、工业集中区等专题座谈会,并赴兴化、如皋、太仓等地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开发园区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县已形成了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为重点,各镇工业集中区协同推进的开发园区发展模式。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是首批省级开发区之一,规划面积58.2平方公里,核心区4.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14家工业集中区(详见附件《全县各镇工业集中区相关情况一览表》)规划管理范围土地总面积超10万亩,其中,安宜、泛水等2家工业集中区获批市重点发展型工业集中区,柳堡、曹甸、射阳湖、望直港、山阳等5家工业集中区获批市优化发展型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开发园区建设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企业质态不断提升,产业项目不断集聚,园区形象不断改善。
1、项目建设不断突破。2018年以来,以“烟花三月”节、荷藕节、秋季百日会战“三大战役”为主线,坚持全员全域抓招商引资,一批体量大、质态好的项目相继投资落户,其中,重大项目数量70余个。中电彩虹、中粮集团、永顺泰麦芽、韵达仓储物流、住逻辑智能家居等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宜楠科技、立中新材料、名仁苏打水、鼎钰玻璃、伟恒汽车玻璃等一批亿元重大项目填补了我县的产业空白;中宝药业、中广核新奇特、宝珠电器等战略重组和重大技改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
2、重点产业逐步壮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新型电力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新能源制造与应用、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有机食品及大健康、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为带动的“3+5”工业产业体系。开发区立足三大主导产业,各镇工业集中区依托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先后获批“江苏省智能输变电装备特色产业园”“江苏省两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江苏省泵阀管件产业制造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教玩具生产基地”“中国羽绒名镇”等称号。
3、企业培育梯度推进。推动小微企业进规模、规模企业冲亿元、亿元企业上台阶,“十三五”期间,净增亿元企业22家(其中5亿元、10亿元以上各1 家)、规模企业96家;重点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晨化新材料、阿斯塔导线、腾飞电缆电器材料、利德尔新材料等4家企业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宝药业被认定为2021年度扬州市瞪羚企业;积极落实扬州市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宝药业、菲达宝开两家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储备了一批上市后备企业。
4、转型升级持续发力。大力实施“机器换人”,2020年创成市级以上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6家。加大腾笼换鸟力度,2020年开发区盘活低效闲置用地726亩、厂房16.3万平方米,工业集中区共清理土地厂房2800余亩。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开发区科创园、城南软件园、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投入运营,现有国家高企154家,建成院士工作站11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3家,累计获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17项,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效明显,获评全市首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外专类项目,2020年新增省“双创团队”2个、“双创人才”20名。
二、我县开发园区发展存在问题
开发园区是开放开发、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为全县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县开发园区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产业质态有待提升。我县开发园区产业发展总体存在着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问题。虽然八个重点和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新型电力装备产业“一家独大”,其他产业整体规模依然较小。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内龙头企业大多属于不同行业领域,相互间配套协作不强,且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多在外地,没能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高端终端和自主品牌产品不多,大多企业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下部,只为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贴牌生产。不少企业发展实力不强,税负贡献不大,根据2020年亩均税费排查,亩均税收低于15000元的低效用地工业企业500余家,低效用地面积超1万亩。
2、重大项目有待突破。开发园区是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项目不足是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最突出问题。目前,开发园区已落户项目大多以中小投资为主,新招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偏少,特别是缺少10亿元、30亿元、50亿元的“龙头型”重特大项目。同时,在已落户重大项目中,有些项目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未能及时建成投产;有些已建成项目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产出,达产达效速度不快,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还不明显;个别项目甚至还未有实质性开工。
3、要素制约有待缓解。随着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开发园区“用工难”“融资难”等要素制约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缺少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和服务团队,难以引导风投、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一些项目前期建设往往以政府财政直接投入拉动,承担着较大风险。园区缺乏科学、系统、全面规划,空间布局较为散乱,集约发展水平不高,土地闲置与用地紧张并存,产出水平尚有很大挖潜空间。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尚不完善,与产业布局衔接不紧、适配性较弱,特别是道路、绿化、照明、排水标准不高,污水管网配套设施不到位。电镀中心、表面处理中心等为电子、汽配产业生产配套的服务缺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4、项目服务有待优化。行政化趋向明显,聚焦主责主业不够,在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发展方面不够高效便捷。一是每年申报的市级以上制造业扶持资金和项目数量偏少,推动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科技成果转化不明显、发展动能明显不足、企业培育力度不大;二是开发园区招商引资队伍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学历不高、能力不强、专业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等,同时对国家政策导向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不深入;三是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在企业办理立项、用地、环保、规划、建设等相关手续周期较长,化工行业执行标准不一、安全环保执法过于严格、职业病认定、财政奖补资金不及时甚至存在“打折扣”,这些问题导致一批企业对再投资和产业链以商引商产生顾虑。
5、投融资渠道有待拓宽。一方面,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开发园区目前主要通过国有平台公司融资方式,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少支撑还本付息的经营性项目,在严控地方债务背景下,融资形势日益严峻。另一方面,优质“底层资产”不多。近年来,开发园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但国有平台商业化、实体化运作模式单一,国有资产未能充分利用,优质资产较少。
三、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建议
开发园区是全县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对外展示的主窗口,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要以县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安宜镇创建省级高新区为目标,积极探索推进“双核多园”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在明确发展定位、聚焦项目建设、加快转型升级、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为此,建议如下:
1、聚焦空间布局规划,明确园区发展“线路图”。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明确“重大项目向园区集中、重点产业向园区集群、要素资源向园区集约”的发展定位。一是强化集聚发展定位。按照“工业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聚”的思路,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落户开发园区。建议按照“双核多园”的格局,统筹考虑县开发区、筹建的省级高新区和镇工业集中区总体布局和近中远期发展,制定园区总体建设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园区配套功能,优化项目投资环境,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突破园区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的单一模式,向县国有平台公司和社会资本开放投资领域,多渠道筹资用于完善园区道路、供水、排污、通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创建良好投资环境,确保项目能引得进、留得住、办得好。二是强化集聚发展定位。抓紧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产业转移、沿海沿江开发契机,紧扣宁镇扬同城板块产业合作,加强区域产业联动,立足我县“3+5”特色产业优势,制订出台推进开发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招引专业机构加强对园区招商、项目服务和管理工作,坚持专业推进、专园承载,加快启动区中园、专业园建设,提升园区的产业集聚度。围绕产业特性、行业特点、企业特征,加大集聚式标准厂房建设力度。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和省9.26新一轮国土释放方案,进一步提高各园区产业项目用地比例和土地利用效率,探索推进园区合作共建,发展“飞地经济”,有序推动园区产业转移。依托头部企业,按照垂直一体化模式,培育和引进专业化优势明显、分工协作紧密的各类配套企业,着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强化集约发展定位。根据土地可利用情况,因地制宜划分主导产业集聚空间,综合运用能耗双控、工业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等差别化政策引导企业提档升级,坚持“亩产论英雄”导向,推动园区从粗放到集约发展,企业从扩量到提质转型。整合优化园区产业,突出特色新兴产业,升级转型传统产业,严格准入标准和腾退机制。
2、聚焦产业项目建设,筑牢园区发展“压舱石”。一是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强化招商队伍建设,选聘一批专业能力对口、社交能力强、熟悉经济工作的人员组成专职招商队伍,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建立长效培训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与成效。以烟花三月节、荷藕节、秋季招商为平台和抓手,紧盯“中字头”“国字号”企业集团和世界500强企业、民营百强企业,大力度、高频率开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招商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招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立足新型电力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梳理出产业链条上产品缺失、产能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短板环节部位,形成产业图谱,通过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等方式,合力催生以产业补链、强链、扩链为目标的重大项目落户。二是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坚持县四套班子领导“1211”挂钩联系机制,提供项目从签约、落地、开工、竣工、投产、达效的全流程服务,紧盯制约项目建设速度的关键环节,坚持全程帮办、特事特办,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达产、达产项目早达效,以新项目达产达效做大增量。加快启动新建项目,加速推进在建项目,做好项目入库入统。强化问题协调,做好矛盾化解,第一时间落实各项建设条件,确保项目加快推进落实,尽快形成有效投资。坚持抓项目产出,多措并举力促已引进的重大项目产出贡献,督促已竣工未投产企业尽快达产达效。三是提升项目发展质量。在项目招引时,以设备投入和税收产出为主要考核导向,优先考量项目先进性、产业契合度,对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安全环保要严格把关。深入了解项目和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精准落实各项惠企稳企政策,做到共性问题共性解决、个性问题专题帮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能。
3、聚焦企业创新转型,积蓄园区发展“强后劲”。一是加快技术改造。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奖励资金的扶持作用,鼓励企业技改扩规、上市创新、人才建设,以亿元企业为重点,以规模企业为主体,综合运用能耗、安全、环保、电价等手段倒逼企业技改升级,加快提升企业装备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规模企业“智能车间”全覆盖。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国家级孵化载体,完善科创园配套设施,加快招引独角兽、瞪羚、小巨人、行业隐形冠军等科技型企业入驻并进入良性循环。引导多元投入,规划建设开发区科创园三期工程。设立小微企业成长基金,建立由政府、机构、企业及相关平台等多方合作运行机制,对处于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进行投融资支持引导,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双创示范”放大效应,科创园创成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真正发挥 “三站三中心”和已引进专家、博士的作用,共建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技术试验、技术检测、科技咨询等技术服务平台,构筑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环环相扣的服务链。三是加快人才招引。赴重点高等院校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开展“点对点”人才对接活动,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度引才育才用才,大力实施“宝地英才”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技术、成果来宝创新创业。对高层次人才项目坚持1000平方米厂房3年免费等配套政策,聚焦人才公寓、医疗、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人才服务体系。
4、聚焦机制体制改革,激发园区发展“新动能”。一是全力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在开发区推行“四办五局”去行政化改革。建议开发区进一步优化内设机构,推动各项社会事务专岗专责,承担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的内设机构比例不低于60%,推行扁平化管理,赋予开发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权,缩短企业办理立项、用地、环保、规划、建设等相关手续周期。二是全面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推行人员聘用制、身份档案制、岗位竞争制、绩效工资制。扩大用人自主权限,探索建立开发区与县机关部门、乡镇干部多向交流机制,选拔懂经济、会管理、有干事创业激情的干部到开发区工作,推动开发区干部纵向、横向交流。三是全面推进低效土地盘活。聚焦低端落后产能,推动一批“厂中厂”“村级工业园”“散乱污”企业整治,实施税收调控、差别电价、强化用地监管等约束机制,积极处置僵尸企业,盘活流转低效闲置土地资产,对污染重、能耗高、工艺差、安全事故频发的落后产能项目实施“腾笼换鸟”。通过法院拍卖、国有平台公司收储、见证供求双方交易等措施盘活存量土地,统筹把关亩均产出、产业政策和能耗水平。四是全面推进部门科学决策。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或拿出具体帮扶措施时,主动转换思维角色,站在企业需求角度考虑问题,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真正做到快速反应、精准施策。在政策落实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应充分听取企业的反馈意见,必要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科学评价,并以此作为衡量标尺,力促职能部门将政策制定和执行得更加到位、更加高效。当好企业发展的“智囊团”,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谋思路,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增创优势。
5、聚焦投融资创新,注入园区发展“造血剂”。在严控政府隐形债务、平台公司融资收紧的严峻形势下,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渠道和方式,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建议开发园区加强了解、研究相关国家和省级政府投融资政策,并强化与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挖掘更多适合实际情况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渠道。二是加大产业投资。在服务招商引资大局中,加大“底层资产”投资,认真做好招引项目的重资产代建工作,探索投资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强化产业集聚载体平台作用。探索平台公司与专业投资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入股具备或拟具备上市条件的成熟企业,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积极探索对优质企业的股权投资,稳步实施与招引企业的股份合作,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三是优化项目支出。落实政府投资项目提级管理的文件精神,坚持对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审慎投资的原则,计划新上的项目明确资金来源和接受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建设与运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方式多样化、运营服务市场化的新格局。
Copyright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应县委员会。 版权所有 苏ICP备02064261号 电话:0514-88282106 邮箱:byzxbgs@126.com 地址:宝应大道88号 邮编:225800 技术支持: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