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二0一六年第七期

        发布时间:2016-08-22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626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

         

        0一六年第七期

         

        中共宝应县委宣传部、宝应县社科联编印              2016年8月22日

         

         

        编者按: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够正确地判断形势,能不能够有效地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地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科学的思想方法。现刊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松林一篇材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

        李松林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战略思维决定着其他思维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我们必须要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

        一、什么是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客观辩证地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一种战略整体观、全局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运用。在现代社会里,战略思维是作为人们分析和解决全局性、长远性、宏观性、前瞻性、政策性等重大的战略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战略思维一般讲有四个要素。第一,要有高度,从战略高度和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重大的现实问题。第二,要深入实际,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来确定战略布局、主攻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第三,要有广度,用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认识问题,判断形势,做好定位。第四,要有跨度,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增强预见性,善于抓住事物运动过程特定的关键点和转折点来抢占先机,加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关于战略思维能力的定义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同志的战略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所进行的全局性的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在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时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和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习近平战略思维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明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将习近平的战略思维做一个概括的话,其科学内涵有五个方面:世界眼光、大局意识、人民至上、信念保障、科学预见。

        (一)世界眼光

        世界眼光是一种胸怀、视野和境界。胸怀的宽度决定成功的大小,视野的广度决定思想的深浅,眼界的高度决定工作的成败。一般而言,世界眼光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眼界来观察世界;二是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来观察中国的事物。习近平运用世界眼光,观察中国和世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全球治理的思想。习近平认为,首先要坚持平等民主、合作共赢。其二,绝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其三,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法治化及合理化方向发展。其四,强调金砖国家应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第二,强调国强未必霸。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唱衰中国”之声不绝于耳,也有人提出中国威胁论,对此,习近平强调首先要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其二,向世界不断说明中国就没有殖民和侵略别国的传统。其三,他说明中国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

        第三,强调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基此,他强调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

        第四,强调中国要为人类做较大的贡献。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将继续给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增长、投资、合作机遇。”

        (二)大局意识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他还说,党员干部要增强大局意识,始终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地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我们绝不能中央的政策不出中南海。

        当前的大局是什么?增强大局意识又该注意什么?当前的大局就是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些思想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衣领子”、“牛鼻子”,是地地道道的大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性的创新思想理论和创新实践。“四个全面”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也是我们今后做工作的一个“牛鼻子”,抓住了,我们就可以带动其他工作。再有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它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

        我们说,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一种提升,与邓小平时期的发展理念区别点在哪?小平同志的发展理念,在当时“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确推进了中国的发展,但后来在发展过程之中,过多地强调了GDP的发展问题,其结果是给今天的结构调整带来了相当的影响。所以,我们今天强调,发展不光是一个GDP,而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创新,又有绿色,又有开放,又有共享,等等。所以我们今天强调,发展是全方位的。

        增强大局意识,就要正确认识这一大局、自觉服从这一大局、坚决维护这一大局。就当前来说,服从大局就是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服从大局要求,并学会“弹钢琴”,既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三)人民至上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关于人民至上的论述和思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出来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

        第二,提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2014年12月31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我们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规律,紧紧依靠人民,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我们提出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就是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总结了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把“人心向背”视为“最大的政治”,把人民至上和密切联系群众视为党的最大政治的优势,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价值追求。同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深刻认识到,失去了人心、脱离群众是党执政以后的最大危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坚持继续保持“人心向背”的“最大优势”。

        第三,不断强调践行党的宗旨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增强宗旨意识,一是必须以知促行,切实增强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二是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党的干部必须“为民服务,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是切实把党的宗旨变为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贵在于行。四是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十八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十八届中纪委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第四,提出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整体脱贫,实现共同富裕。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过去我们用少数和多数说法,现在习近平说不是少数人、多数人,而是13亿6700万人,在2020年统统进入小康。我认为,这不仅在将来史书上要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而且全世界也将为之瞩目,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弘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也是我党兑现在建党时就提出来的带领全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共同道路的庄严承诺,进一步强化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第五,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四)信念保障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的追求。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靠着理想信念赢得了胜利。抗日胜利与新中国建立都是靠着革命的理想,也正如肖华在《长征组歌》里所说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种场合谈到坚定理想信念问题。

        第一,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有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他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骨头就硬,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第二,对共产党人理想信仰的内涵进行了高度凝练。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做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夏明翰的四句诗更鲜明地说明了这一点,那就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第三,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对党内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的信仰缺失进行了梳理。应该充分肯定,当前我们大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是坚定的,政治上是可靠的。同时,也要看到,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信仰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日子;有的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在涉及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立场、耍滑头,等等。事实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第四,从三个维度来强调坚定理想信念。

        其一,从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角度来坚定理想信念。他说,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但是,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认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见,是虚无缥缈的。这些人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原因在于其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

        其二,从共产党人的角度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员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提高干部素质,第一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干部的五好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14年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对未来的青年教师讲到,做一个好老师,第一条要有理想信念,第二条要有道德情操,第三条要有扎实知识,第四条要有仁爱之心。第一条都强调的是理想信念。

        其三,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谈理想信念。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要用中国梦这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生出彩的热望,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

        (五)科学预见

        所谓科学预见,就是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所作的有科学根据的论断。人们对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的有根据的预测。它以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为基础,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最终可能成为现实。

        习近平的科学预见。第一,准确地判断了战略机遇期。中国现在还存在不存在战略机遇期?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另一方面,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习近平在《建议》的《说明》中也指出,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2012年十八大报告强调的战略机遇期同2002年提出的战略机遇期相比,不变中有变化。不变的是“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变化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为,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

        第二,提出来本世纪“新三步走”的理论,规划了本世纪中国的发展蓝图。本世纪的第一步是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体中国人脱离贫困;第二步到2050年,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最后,在本世纪之前,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去,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我认为应该有几个具体指标。其一,中国的科技创新应该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今天美国人强调的是抢占高端制造业,我们在2020年之前强调的是,抢占的是中高端。我们强调“高”,但也强调“中”,因为我们还没有发展到像美国那样现代化的程度。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引领全球的发展。而亚投行、“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开端。其三,中国的经济总量应该达到全球经济总量的30%以上,人均GDP也应该在25000美元上下。其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台湾问题要能够得到完全的解决。

        第三,提出来经济新常态的理论。揭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不同于过去的三个特征: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改革创新驱动。对于新常态,我们要认识、适应和引领。

        第四,提出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5年来,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问题日趋凸显,表现在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调整明显滞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是一个推进中国结构性进步的理论。

        第五,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提出,有助于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也是开创了地区新型合作的典型。

        三、如何培养战略思维

        怎样培养战略思维呢?

        第一,拓宽视野,了解世界。要广泛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法律、军事等方面的动态和发展趋势,这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前提。

        第二,进一步地树立开放意识。历史证明,发展要求开放,封闭必然落后。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提高对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这是对外开放最新的解读。

        第三,吸取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的优秀成果。

        第四,树立创新意识,勇于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早在196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的常态下,我们面临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这个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习近平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第五,要有正确的战略导向。领导必须从整体性、宽视野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统筹兼顾、通盘谋划、科学布局。

        第六,要善于总揽和统筹全局。

        第七,知识广博而又深谋远虑,对于工作做出科学地预见。

        第八,一定要有敏锐的机遇意识。没有敏锐的机遇意识,机会来了你也抓不住。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联系电话:0514-88282415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17040019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