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新的理论体系全面概括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突出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归宿点,充分彰显了深厚、全面、富有时代性的人民情怀。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情怀的深厚性。这种人民情怀集中体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贯穿于党的十九大报告。
人民情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为民情怀,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
人民情怀承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因子。没有人民,也就没有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不体现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为民思想,体现了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中的为民情怀。
人民情怀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经常引用的至理名言,比如,“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其中饱含的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的必然逻辑。这种深入骨髓的人民情怀,值得我们每个共产党人思考和学习。
人民情怀凝结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经历。习近平总书记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他几乎担任过各个层级的领导岗位,能够让他对人民的冷暖疾苦有更深切的体验,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理解更加深刻,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在践行党的宗旨上更加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全国28个省(区、市)的30多个贫困村镇考察,每到一处,都细致入微地表达着对困难群众的关切。正是这些经历,涵养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情怀的全面性。这种人民情怀贯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落实在党执政兴国的方方面面。
人民情怀的全面性体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中,为民既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尤为牵挂农村经济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要求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饱含着浓浓的爱民之情。
人民情怀的全面性体现在对民生福祉的高度关注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十分具体实在的概念,涉及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的,就是困难群众的脱贫,就是民生底线的保障,其为民之心、爱民之情,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袖精神的最好阐释。
人民情怀的全面性体现在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执政基础上。站在人民的立场,遵循人民的方向,是全面从严治党之本。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党中央从治标入手,从治本着力,以零容忍态度打虎拍蝇,无一不源于群众期待。只有坚守人民立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人民情怀的全面性体现在政治、国防、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一贯主张。人民情怀,充分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切工作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所在。
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情怀的时代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彻底的、没有任何盲区的人民情怀,充分体现在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标、新蓝图以及与之配套的宏大方略和创新部署上。
人民情怀的时代性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上。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这份无比坚定的自信,从根本上说,正是来自于对人民的坚守、对初心的执着。
人民情怀的时代性体现在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判断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延续了为民的根本立场。十九大报告强调,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应包括民主、法治、安全、生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因此,从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了我们党一心为民的价值追求。
人民情怀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对发展道路的清醒洞察上。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千难万险中闯出一条得到世界认可的中国道路,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把准了这一真理,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有人民这一无比强大的力量做依靠,中国共产党人拥有无比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将在新征程中向全世界进一步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光明前景。
(作者为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