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4.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1.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3.png||
        /skin/gov89/cms/zgby/images/logo/mainbg2.png||
        首页 新闻中心 党建园地 党务公开 学习教育 走进宝应

        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第9期

        发布时间:2016-10-28   来源:  编审:网管中心  浏览量:618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

         

        0一六年第九期

         

        中共宝应县委宣传部、宝应县社科联编印             2016年10月28日

         

         

        编者按: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现刊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松林一篇材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缅怀先烈 不忘初心—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李松林

         

        着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过去80年了。80年来,世界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世界和中国发生怎样的变化,长征在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意识中始终是难以忘怀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毛泽东同志对长征的评价。毛泽东同志对长征的评价是着名的三句话“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从北京直飞固原,驱车70多公里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点讲两个问题,一是正确评价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二是正确认识红军长征精神。

        一、正确评价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讲两点,第一是讲一讲关于“长征”一词的由来,第二是讲一讲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一)关于“长征”一词的由来与落脚点

        1.“长征”一词的由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突围转移时,并未使用“长征”一词,当时的说法是“转移”、“突围”、“西征”。我们说长征是伟大的,但长征是被迫的。对于长征,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蒋介石管我们叫“共匪西窜”,而在斯诺的笔下则称为“西行漫记”。这三种不同的说法,也表现了三种立场和观点。

        那么,什么时候使用了“长征”这一名词呢?

        有的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王明于1934年11月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第一次使用的。但是,王明所使用的“长征”的概念,指的是红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

        1935年6月10日,《前进报》第1期刊载了博古的署名文章《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把红军的行动称为“长途远征”,开始有了“长征”概念的内涵。6月12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在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报告中指出,“西征军(指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迭摧强敌”,这是目前所见文献材料第一次将中央红军的行动称为“长征”。因为这份报告结尾署名“向前代草”,所以最早提出“长征”以及“万里长征”概念的,有人认为是徐向前。到了7月10日,《红星报》在第25期社论《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中开始使用“万里长征”一词。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在对萧锋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概念,说红军长征共经过了11个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是目前最早使用“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

        还有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红军进入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以后,红军总司令朱德在5月22日于冕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最早使用的。布告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也有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在1935年2月23日于贵州发布的《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最早使用的,该文件指出,我工农红军从江西转移作战地区,长征到川贵边地域……

        以上我们引证了相当一部分资料,就是要说明“长征”这个词的由来。可以看到,王明虽然最早使用了“长征”一词,但那指的是红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红一方面军的战略转移。真正用“长征”一词称呼红一方面军战略大转移的应该是红军总政治部,也就是王稼祥、李富春在1935年2月23日于贵州发布的《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以及朱德在1935年5月22号于冕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这两个文件中提及的“长征”指的才是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词,那是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的事。

        2.共有几支部队参加长征?

        红军长征有几支部队呢?我们现在说,共有四支部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四支部队包括三个方面军和一个红二十五军。也有人把它称之为“3+1”。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至于红一方面军在江西是十月哪一天出发的,具体时间并不一致,之所以出发时间不一致,是因为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点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是从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出发的,出发的具体时间在10日、14日、16日的都有。中央红军是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的长征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行军的里程超过了两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指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出发的时间比中央红军晚,但是它离陕北的距离比中央红军近得多。所以于1935年9月15日率先到达了陕西延川县永平镇,行程将近1万里。这是第二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由四川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然后中央红军北上,张国焘率部队南下,所以又分开。因此,红四方面军的出发时间是1935年5月,到达陕北的时间是1936年10月,并在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第四支是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是原来的红二、红六军团,主要领导人有贺龙、关向应、任弼时、萧克。他们是在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于1936年10月22日到达宁夏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由于分别处于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之中,这四支红军长征起始时间、地点各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四支长征队伍总行程约六万五千里。而二万五千里指的是其中一支,就是红一方面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央红军的行程。

        有人会问,这四支部队有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没有别的原因,因为当时中央没有一个统一的建制,所以才有了缺少红三方面军的问题。1930年8月23日,红一、红三军团在浏阳会师,组成了红军第一方面军。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合编成立。红二方面军是红二、六军团遵照中央的指示组建的。所以说,由于当时没有统一建制,因此缺少了红三方面军。这也是一些人特别爱问的一个问题。

        1935年10月至1949年,在毛泽东的意识里,长征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所以毛泽东在论及红二、红四方面军或红军三大主力从南方转移到西北的军事行动时,就不用“长征”,而用“转移”一词。1949年以后,毛泽东的认识慢慢发生了变化,渐有将二者合而为一的趋势。1962年至1964年,毛泽东已将长征看作红军三大主力的军事行动。1975年,毛泽东借话剧《万水千山》,以谈党的文艺政策的形式对长征主体问题又一次表明自己的看法与态度。毛泽东在《党的文艺政策应当调整》中,谈及《万水千山》时指出:“以前的《万水千山》没有二、四方面军,这不好。现在听说改好了。”这说明毛泽东晚年时认为长征应该是包括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而不单纯指中央红军的长征。在1981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面讲的长征,就是指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

        3.关于长征战略方向和落脚点的选择

        过去说长征,一开始就是要北上抗日。经过研究,学者们认为把北上抗日作为长征目的地、并最终把立足点放在陕北是有一个过程的,其间经历了多次变化。有学者把战略方针的变化概括为历经以下的演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迟至1934年9月,“三人团”已决定转移到湘西北去会合贺龙,这是最早的军事战略目标。

        从通道会议开始,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红军放弃去湘西,确定并着手实施“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这是长征途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转变。

        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

        1935年5月中旬的会理会议决定立即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实现了长征途中战略方针的第二次转变。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的两河口会议,中央提出“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为什么要占领新疆?因为新疆地处最远,是边疆,国民党统治比较薄弱。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苏联靠近,我们能够得到苏联共产党对我们的接济。

        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

        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随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红军到达直罗镇,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抵达哈达铺前后,中央领导人得知陕北红军和陕北苏区的消息,毛泽东随之宣布首先要打到陕北去。因此,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陕北有两支红军,一支是原来陕北地区的刘志丹、谢子长的红军游击队,再有一支是徐海东带领的红二十五军,他是先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中央到达陕北后,面临着给养困难、地域有限等实际困难,1935年12月23日政治局决议明确规定,把“打通国际路线”作为中心任务。抗战爆发后,随着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正式形成和苏联援华抗日道路合法开通,革命大本营最终确定在陕甘宁边区。这是落脚点的形成,这个落脚点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不是在一开始就提出要到陕北。

        (二)红军长征的地位与作用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评价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到陕北,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陕北红军和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相会合。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先后经过长征转战到陕北。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长征的评价。

        2.江泽民对长征的评价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长征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长征的胜利,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族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长征的胜利,宣传了党的主张,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长征的英雄事迹,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红军担负起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经过长征考验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是我们党和军队最可宝贵的财富,许多同志后来成为治党治军治国的骨干。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的最重要的保证。

        3.胡锦涛对长征的评价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红军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宣告结束,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光,开辟了光明前景。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胡锦涛同志对长征的评价。

        4.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征的评价

        2016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我认为长征是转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核心形成的转折点。过去是“左”倾错误、右倾错误一再地犯,长征以后逐渐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第二,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从形成到成熟的转折点。我们知道,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得以确立,并为全党所能接受。

        第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转折点。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一直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并听命于共产国际。在遵义会议时,由于电台被打坏,我们失去了和共产国际的联络。因此,遵义会议领导人的转变并不是通过共产国际,而是我们自行决定的。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选的党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就是向忠发,向忠发的当选也是由共产国际来指定的,而不是由党内多数人所认同的。所以我们说遵义会议、长征就是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关系的一种转折点。

        第四,长征是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转折点。长征以后新局面开始了,新局面也就是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建立起来。

        第五,长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折点。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长征和遵义会议就给了一个最清楚的说明。

        第六,长征是中国革命从低潮到高潮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特别是红一方面军胜利之后,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在我们党的政策影响和感召之下,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一二·九”运动,而“一二”运动就是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的一个转折点。所以我的结论是长征是转折点,有以上六个方面的表现。

        二、正确认识红军长征精神

        (一)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

        我们要了解长征精神,必须首先了解长征的基本内涵。长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石仲泉对长征的内涵作了比较准确的概括。他说,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它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打仗等,应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其次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有尖锐斗争;再次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峻考验。这三方面的斗争和博弈,构成了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

        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所包括的三方面的斗争,都有丰富的内容。

        第一方面的斗争,中央红军以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最为惊心动魄。红四方面军以嘉陵江战役、名山百丈关战役和甘南战役最为激烈。红二、六军团则以乌蒙山大迂回作战和在陇南的成徽两康战役最为着名。红二十五军以在河南方城独树镇和甘肃泾川王母宫塬的血战最为艰险。我们拍摄的电影《金沙江畔》,以及由筱白玉霜和新凤霞演绎的评剧《金沙江畔》,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二方面的斗争包括两个内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系列会议上。一是同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这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为什么不是以王明、博古、李德为关键呢?我们知道,1931年6月22日,向忠发被捕,23日向忠发叛变,24日被国民党枪毙。随后,王明则到苏联,任中共驻国际代表。王明走后,指定中央由博古负责,而当时博古才24岁,是一个年轻的领导人,因此博古的经验不多,又同对中国历史丝毫不了解的李德两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由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的直接斗争;二是在红军总部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由以朱德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进行的反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尖锐斗争。

        第三方面的斗争是同自然环境的斗争,以过雪山草地最为艰难。大家都知道,爬雪山、过草地,上面是爬雪山,下面是过草地,再下面是大渡河。在过雪山、草地时,红军损失的将领、战士非常多。

        (二)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1.早期长征精神的凝练

        长征精神首先存在于其创造者和实践者,由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将士呈现。而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长征精神首先也是由长征的亲历者来凝练和塑造。

        第一,陈云关于长征精神的最早概括。1935年6月,陈云受命离开正在长征的红军,赶赴上海领导开展白区工作,同年7月接受命令前往苏联。1935年8月,陈云追记红军长征的经过,并于1935年10月作了《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1936年3月在法国巴黎的中文杂志《全民月刊》上发表《随军西行见闻录》。

        长征精神最初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实展现的,然而这些事实不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所有事实,最初的记述者们选择典型的事实作为长征精神的象征,传达了他们关于红军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成为长征精神的源头。

        那么,在他们的记述中,所展现出来的红军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就是坚定的革命信仰、勇敢的牺牲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高度的组织纪律、同人民群众的患难与共。

        第二,《红军长征记》:红军集体塑造的长征精神。1936年8月5日,毛泽东与杨尚昆联名致函红军战士:“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广大的干部、战士拿起笔来开始撰写长征的故事。截至1936年10月底止,共征集到稿件200余篇,50多万字,这些稿件经过编委会的加工修订,最后形成了110篇30多万字的定稿,于1942年11月印刷,定名为《红军长征记》。这本《红军长征记》后来再出版就是《红一方面军长征记》。

        第三,《雪山草地行军记》。在这两本书之后,记述红军长征经过的就是杨定华的《雪山草地行军记》、《由甘肃到山西》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均在巴黎《救国时报》中文版上连载。特别是《雪山草地行军记》,主要反映了红军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无畏、团结互助。夹金山每天下午大雪纷飞,冷气遮蔽着整个天空,山上空气异常稀薄,红军指战员只能靠辣椒水压寒,体力弱的人“竟有些冷得牙齿咯咯地响”,“脸上也变成黝黑的颜色”,“然而他们革命热情的火焰,烧毁了夹金山的奇冷。并且红军间的革命友爱,经百战锻炼而来”。在“这样困难的情形中”,红军并没有“满脸不堪设想的忧虑”,下山时引吭高歌,“每个人都热烈地表现出克服了雪山困难的胜利”。

        第四,董健吾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等。董健吾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以牧师身份在上海进行情报收集工作。

        2.改革开放时期长征精神的凝练

        1986年10月,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了最早的凝练。什么是长征精神?他说,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这是杨尚昆在1986年对红军长征精神的一种概括。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对长征精神作了进一步解读。他说,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江泽民同志概括的长征精神的五个方面。

        3.新世纪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凝练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2016年9月23日,刘云山同志在“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上指出,红军长征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集中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始终是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长征精神。有的学者将长征精神的含义概括为八个方面,说长征精神的核心就是“坚持信念,逆境奋斗”,围绕这一核心,还能体现为: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心系民族、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勇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审时度势、扶正纠错的实事求是精神;团结一致、维护统一的顾全大局精神;互助友爱、生死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长征精神的特点

        第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也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它始终鼓舞着广大红军将士。《八路军军歌》把它概括为一句话:“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萧华将军写的《长征组歌》中有一句话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都说明我们革命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在长征中不怕牺牲,就在于坚定的理想信念。

        张闻天在《论青年的修养》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件事震动了全世界。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

        第二,长征精神就是具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革命的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在枪林弹雨和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下,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萧华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战士们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第三,长征精神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政治觉悟。毛泽东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路线的胜利。在长征中,红军的各级党组织起了核心领导作用和保证作用;每个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搞特殊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第四,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不谋私利的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党的利益与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表现了顾全大局、不谋私利的崇高品质;在坚守阵地、按时抢占战役要地、拥政爱民等方面,表现了铁的纪律性;在困难和生死面前,表现了阶级友爱、互帮互助和在关键时候宁可自己牺牲,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高尚情操。这在今天这个社会里面,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关键时刻尤为需要。

        第五,长征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开始指挥我们的军队,不仅指挥了四渡赤水战役,还指挥了着名的三大战役。萧华在《长征组歌》中就写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第六,长征精神就是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最大利益的精神。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是指,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发布的宣言。应该说这个宣言是在长征之前,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不断入侵,中华临时中央政府做的政治上的表示,我们红军长征胜利之后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制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实践证明,这一方针是正确的。

        (三)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第一,红军长征精神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的共同期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做支撑,而红军长征精神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动力支撑。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主题展览时强调,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第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有助于凝聚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正是这两种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攻坚克难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其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其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力量。其三,中国精神与红军长征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才能更好地凝聚中国精神,才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长征精神有助于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方案》指出,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主要是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空虚,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热衷于组织、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等;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主要是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等等。这些是在《方案》中对党员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明确的说明。

        怎样解决理想信念和党员党的意识缺失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都强调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的问题。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革命理想高于天”,来说明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我们知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夏明翰的绝命诗。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的诗句。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中共宝应县委主办 宝应县政务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技术支持 | 联系电话:0514-88282415 | Email:byxwadmin@163.com

        Copyright 2005-2017 宝应党委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175号   苏ICP备17040019号

        宝应县委网站 宝应县人大 宝应县政府网站 宝应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