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张秀凤 ,是夏集镇十里八村的“名人”。她是创业致富能手,更是帮扶困难家庭脱贫的大好人。
张秀凤从事柳器编织30多年,早就是个“资深”柳匠。2003年,她自主创业,办起了柳编织加工厂。经过多年的努力,张秀凤的生意做得越发“高大上”。编织产品更是打入了苏州、上海、浙江等地。
说起张秀凤,丰收村支部负责人介绍,这些年最让大家感动的就是她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据粗略统计,在丰收、泛水、高邮界首、周山、临泽等乡镇百余户,100多个留守妇女、残疾人、老年人跟着她学编柳篮,挣钱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
走进张秀凤的加工房,只见地上铺满了已分拣好的柳条,5位妇女分坐在房间四周,熟练地挑选着柳条编柳篮。“家里的地也顾得上,靠这个一年还能挣3万多元!”在这里工作了7年的陈秀英看到记者显得很高兴,她说:“张秀凤虽然做了老板,但她始终记着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她是乡亲们眼里的“大好人”。
生意好了,赚钱多了,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张秀凤没有忘记乡亲,她说:“现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我要用自己的绝活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要让我们周边的弱势群体尽快脱贫。”本村里圩组朱家太,今年76岁了,儿子因病去世,媳妇出走,祖孙3人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张秀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时间便上门教朱家太老两口编柳篮,经过她耐心指导,朱家太老两口很快学会了编柳篮,一年下来老两口能挣够3万多元。去年,朱家太的孙子成了家,现在一家人过得很开心。里圩组70多岁的王玉明,2007年,儿子去世,孙子王雪刚于2012年考上北京大学,就靠儿媳妇一人在外打工维持家庭生计,张秀凤把老两口安排到自家加工厂,指导学习编织。如今,老两口每年靠编柳篮也能挣3、4万元。张秀凤像这样帮助困难家庭脱贫的还有不少。
翻开张秀凤创业历史,记载最多的是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心留守妇女和土地流转失地农民,100多名编织加工人员中,70%以上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她的柳编织加工厂每年产值达200万元,产生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净利润达20万元。经她帮扶的困难家庭已有近10户脱贫,30多户走上致富道路。她先后被评为市县镇“三八红旗手”,她的家庭也被镇评为“十星文明户”、县“最美家庭”。
张秀凤只是一位农村妇女,但她用自己的坚守、绝活、大爱为我们书写了一首动人的赞歌,让每一位乡亲脱贫致富是她这首赞歌的结尾。(单永贵 李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