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宜镇郭庄村自2010年被确定为宝应县生态新城控制区域以来,已有600多亩土地被国家征用,350户拆迁,有600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承包权。对于世代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农民来说,失去土地使他们变得木讷,甚至无所适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彷徨,他们了解了“路是人走出来的”这个理。他们根据自身特点,寻找致富的突破口,拿计划、找路子、筹资金,于是一个个新的致富项目落地开花。那么他们的致富经究竟有哪些呢?
走出去,在传统产业上做足功夫
郭庄村本来人多地少,对于三麦水稻及荷藕的栽培管理,可以说村里人人都是好手,种植三麦或水稻的产量都列全镇之首。在水田或池塘里种植的水生植物更是县城居民的抢手货。失去土地后,他们纷纷拿出在传统产业上的看家本领,各显神通。纷纷走出去,承包土地种植三麦水稻等。几十亩、几百亩,甚至更多。2016年,全村有10多户在外承包近万亩土地种植三麦水稻,到了年底,结算家家有盈余,多的有二三十万元。为扩大种植面积,他们紧盯招标公告,依据程序积极参加招投标。同时,他们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2014年,村民郭永龙花千余元购买书籍,每年还邀请镇农科站的专业人士到他的承包地里作技术指导。为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他们大胆投入资金,添置新型的农机设备。村民梁传东花几十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不少承包户购置了植保农用无人机,治虫喷洒农药时,只需站在田埂上操作遥控器。为提高粮食产量,村民通过网络平台,适时了解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时间、预防方法等。不少村民还跨省承包土地种植荷藕,其中仅在山东微山湖种植荷藕的村民就有10户之多,承包面积达5000多亩。因为管理水平高,最低的年收入也有十几万元。其中,孔令松举家住在微山湖,承包了500多亩,为提高年收入,他们把种养结合起来,在藕田里养殖小龙虾。今年夏天,笔者趁个别承包户回家省亲,探寻了养殖小龙虾的经过、前景等情况,他们细致地讲述,看不出一丝的疲惫,而脸上洋溢的是丰收的喜悦。
换思路,在新型产业上做好文章
地没有了,可他们没有闲着,积极寻找机会拓展就业门路。土地被流转,暂时未拆迁的村民,他们在家前屋后及田头种起了蔬菜,根据不同时节适时培植蔬菜。全村有30多户村民种植蔬菜,最高的年收入在3-4万元。新鲜蔬菜价格有时低迷不稳定,他们便想到对蔬菜进行深加工,即腌制咸菜。据调查,该村所销售的咸菜几乎占据了整个宝应市场。为提高腌制咸菜的效率,他们购置了腌菜机,实现了从洗菜到切菜再到榨菜一条龙处理。居住在拆迁安置房中的农民,依据房屋构造的特点,办起小吃店、超市等。村里的年轻人,去扬州、南京、上海等地发展,办工厂、开公司……各显神通。他们多的年收入有几十万,少的年收入也有几万元。
动脑筋,在交易市场上做活了路子
郭庄村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有买卖酒槽、荷藕、煤球等历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这些传统交易行业已怠尽。失地后,在村两委的引领下,有的村民走出去调研,在国家放开粮油三麦水稻等价格后,不少失地农民购买运输工具,搞起了粮食收购。夏秋粮食收割时,他们把车了开到田头,当场交易,后出售给粮食交易平台。农忙时,有的人一天就净赚几千元。农忙结束,他们走村窜户,对小户剩余粮食进行收购,收入也不菲。村民唐开甲,在望直港境内建了近600多平方米的黄豆、菜籽收购点,每年收购百吨以上,为及时消化,他们还购置了榨油机,形成了一条龙服务,既方便了当地群众,又实现了华丽转身。难怪他说:“失地不用怕,只要动脑筋,致富路宽着呢。”
郭庄村在蜕变,但村民勤劳朴实的作风始终未变。 (戴启荣)